这是一双被无影灯照射十多万个小时的手,粉嫩肉皮上附着斑斑驳驳的白色皮屑,32年,操刀几万台手术,早已令它饱受皮炎之苦,但它依旧在坚守。
这是一双拿起骨锤、电钻……举重若轻的手,指甲平秃、手指短粗,而在显微镜下,操作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微创术它依然稳如磐石。
这是包头市第四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于革会的手,在骨科由粗放向精准的技术迭代中,它为技术革新身先士卒、为减轻术痛精益求精,更为普同一等大爱精诚。
(相关资料图)
90岁再次站起来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更何况耄耋老人。
90岁的徐大爷,十多年来受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折磨,已经到了不能下床活动的程度。儿女们跑了几家医院,一提到徐大爷的岁数,没有医生敢给他做传统开放式手术。
几经打问,听说椎间孔镜技术创伤小、恢复快,儿女们慕名找到于革会。“我们希望老父亲能站起来。”面对儿女期盼的眼神,了解徐大爷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后,于革会一定要帮儿女实现心愿。
手术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自脊椎侧方一个7毫米的切口处将椎间孔镜放置到椎间盘突出部位,在内窥镜放大监视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处理椎管狭窄,直接解除神经压迫。
入院治疗一周,徐大爷竟然可以自己下地上厕所了。面对儿女们惊讶的表情,于革会并不意外。因为脊柱外科独立成科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们从2000年就开始关于脊柱微创领域的研究和手术实践,是全市范围内最早一批开展此项课题的科室,像徐大爷这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他们已成功治愈100多例。
“未来30年,老年人口增加导致脊柱退行性疾病进入高发期。”近十年,于革会团队每年要做两三百场脊柱手术,“以前,我们卖着劲儿地做,一年不过十例。”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为脊柱患者寻求更好解决方法的路上,于革会团队可谓躬耕不辍、孜孜以求。
恐惧缺席的手术
骨科医学的进步,这组数据一窥究竟。
传统开放手术:全麻、六七厘米切口、一两个小时术程、出血多、2个月恢复期;
微创手术:局麻、最多缝一针,20到25分钟术程,出血二三毫升、术后2小时下地。
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脊柱微创手术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优势明显,尤其适用于对大手术不耐受的老年患者。
在被推进手术室前,78岁的高大娘满脑子就是一个“疼”字:“骨质疏松导致胸椎骨折,怎么着也是场大手术,怎么能不疼呢?”局麻之后,她意外地发现,自己竟能头脑清醒地跟大夫交流感受。于革会在她骨折部位打了个小眼,注入新材料“骨水泥”,骨水泥很快就会发挥凝固支撑作用。40分钟手术很快结束,与之一同消失的还有令她透不过气的骨折疼痛。不缝针不拆线,高大娘的伤口3天愈合,恢复日常。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微创介入)手术,给因骨质疏松导致的压缩骨折、椎体爆裂骨折、椎体溶骨性转移瘤、椎体骨髓瘤、椎体血管瘤患者带来了巨大福音,而疼痛与恐惧在手术中的缺席,更让患者的情绪得到极大舒缓。
琴心剑胆同一等
医学的进步,既挽救患者,也成就医者。
1990年,大学毕业的于革会只有一个目标,入职包头市第四医院骨科。彼时的四医院骨科声名远播,包揽了包头市第一例断肢再植、断臂再植,成为于革会梦想起航的地方。
在前20年综合大骨科的历练中,于革会见过太多从固阳、石拐等农牧区来的病人,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干着最苦的活,一旦开刀,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多的卧床休养,给这些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甚至因病致贫。
33岁在积水潭医院实习的那一年,于革会第一次见识脊柱微创术,立竿见影、仅缝一针的手术效果在他脑中挥之不去。他想立刻掌握这项技术,为那些生病的“顶梁柱”们卸下沉重的负担。
12年脊柱专科的精研,于革会对“微创”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手术是把双刃剑,微创是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获取与传统开放手术同等或更好效果的一种手术方式,比如更短的愈合时间,更少的瘢痕愈合,更好的心理效应。”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完整的团队,甚至从我们这里毕业的研究生,也在源源不断输出这项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说到此,于革会双手摩挲,眼神坚定。手,还是那双无数次从病魔手中救人于水火的手;眼,是孜孜以求却依然没有抵达终点的眼。
那一刻,我们相视、安静,唯有办公室墙壁上的一幅字悄悄吐露心声——琴心剑胆,亦柔亦刚,宛如侠客,有琴的细腻,大爱精诚同一等;有剑的胆识,该出手时就出手……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洪彬)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