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五年,我市残联工作以此为目标,实现了康复中心、辅具中心、举重中心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社会保障等多项惠残政策和具体举措不断提标扩面、推陈出新,成绩斐然。
(资料图)
岁月如虹,流年似锦。这五年,在这里,我市残疾人朋友的生命以多种花样的方式打开。
精准康复重塑生命活力
“是康复中心改变了孩子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运。”因出生时缺氧,1岁还不会坐的苗苗(化名),在包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迈开腿,走向了他不一样的人生。
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康复训练、家庭康复指导、家长心理疏导,这是苗苗和爸爸妈妈来到这里半年的经历。有了专家的科学指导、政府的资金救助、老师的耐心训练,苗苗一家不再孤独彷徨,曾经干涸的心田里,希望的种子迎风抽芽。
康复是残疾生命的重建,也是残疾人新生活的重建。五年来,包头市残联朝着“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推进残疾人康复纳入健康包头大局。
市残联先后出台13个文件对精准康复、残疾儿童康复、辅具适配等工作进行明确要求,为康复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制度保障。不断健全完善残疾人精准服务机制和服务网络,为各类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辅具适配、白内障复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精准康复服务。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陆续启动孤独症、肢体、听力、培智康复部,春晖幼儿园,春晖中医蒙医康复医院。不断提高残疾儿童救助标准,取消了户籍和贫困条件限制,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现了应救尽救。
在这样的呵护下,全市累计10.6万人次残疾人享受到了精准康复服务。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关怀,心中的希望无限生长。
就业保障重拾生活信心
“有了工作后,生活变得规律了,我每天过得很充实,拿到工资后还能给爸爸妈妈买好吃的。”门振雄是一位二级智力残疾人,先天性的残疾使他形成了内向的性格。但有了工作后,他的父母和周围的人都发现,原来这是一个挺有活力的后生。
2018年,昆区残联与包头华稀便民综合服务中心联合成立了昆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中心,专门招收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门振雄来到这里就业后,渐渐学会了粘纸巾盒、分装等工作。工作之余,他与同事还一起参加中心的手工技能培训、心理培训、消防培训和文体活动,整个人都变得精神起来了。
“每天早上他定时起床,早早就收拾着去上班,空闲时候会跟我们聊工作、聊同事,回家做事也很有活力。看到他有这样的改变,我和他妈妈对往后的日子也更有信心了。”门爸爸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五年来,市残联积极推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进行奖励,市县两级残联带头开发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全市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190余次,职业技能培训班243期,培训残疾人14427名,全市就业年龄段有培训需求的残疾人培训率达52.69%。建成1家市级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成9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安置残疾人130名。实施残疾人创业扶持项目,帮助1800多名残疾人自主创业。
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事业,那一份的稳定收入,残疾人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
惠残举措彰显大爱“无碍”
“之前,我们自己在楼门口安了临时的板子,又窄又短,我进出一次楼门特别费劲,得老伴儿使劲扶着、拖着,好几次轮椅都翻了。现在你看,这个坡道我自己上下也特别方便。”借助残联给安装的升降灶台和坡道,在轮椅上度过了20多年的刘银生如今成了家里的主力。
1998年刘大爷因病导致下肢残疾,家务几乎全都由老伴儿承担。2021年老伴儿患重病,连手术带后续治疗住了11个月的医院。期间,儿子忙着照顾母亲,刘大爷不仅要自己收拾柴米油盐,还要帮忙照顾孙子。“多亏了这个升降灶台和门口的无障碍坡道,要不我连出门都困难,更别说做饭了。”刘大爷一边说一边热心地给大家演示如何操作。
平缓坡道、便利扶手、低位橱柜、折叠浴椅……随着一个个定制式、人性化的无障碍生活设施陆续进入残疾人家庭,包头市服务残疾人群体的“最后一米”已全面打通。
五年来,市残联为1543户残疾人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12389人次残疾人享受到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从2020年开始我市实现了持证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开通了残疾人服务热线并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并线运行,畅通了残疾人诉求渠道。10个旗县区都成立了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建立了公益律师队伍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成立了各级无障碍环境体验促进队,与检察院建立了公益诉讼配合协作机制,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如今,“行得通、出得去、能做饭、洗上澡”,残疾人“零距离”享受着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等各项惠残举措带来的便利。
文体活动打开精彩世界
“赛场上,我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乒乓球台上爬了起来。从那一刻起,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奇迹!”高位截瘫的一级残疾人张华在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两枚银牌。
2016年正在读研究生的张华因为一场车祸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她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并开通了直播。她的倔强引来了残联的关注,从此按下了生命的重启键。
和张华的精彩瞬间一样,中国残奥单板滑雪队运动员、石拐区残疾青年许祥作为自治区唯一一名入选北京冬残奥会的选手,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包头残疾人举重训练服务中心运动员徐立立夺得残疾人举重亚洲大洋洲锦标赛4枚金牌……这些都是包头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个动人画面。
五年来,全市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节、文化周、艺术汇演、“书香中国·阅读有我”文化活动,实施“五个一”文化进家庭、进社区项目,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带动残疾人融入社会。每年组织开展运动会、健身周、特奥日、冰雪运动会等体育活动1000多场,成立包头残疾人举重训练服务中心,训练全区举重运动员,组织各类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全区运动会。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先后在国际、国内体育比赛中获得19枚金牌、20枚银牌、11枚铜牌。
丰富的文体活动重新打开了残疾人的精彩世界,为他们增添了无限快乐。
辅具适配助力奋斗人生
“我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残联的好政策帮我‘长出’新的左腿,扶我重新站了起来,让我走得更好、更稳、更远。”借助假肢,68岁的刘斌不仅不耽误干农活,还在政府的帮助下脱了贫。
2006年因一场车祸导致左小腿截肢的刘斌,手术费用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更无力承担安装假肢的费用。后来,刘斌了解到残联的免费辅具适配项目。2008年以来他先后3次申请到残联免费的假肢并成功适配。缺失的身体功能得到有效补偿,生活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随之不断增强,刘斌不仅能够正常下地干活、养羊喂猪,还成为残疾人专委和村委兼职工作人员,日子越过越好。
刘斌的故事,正是对我市辅具服务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见证。
五年间,市残联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为13980名残疾人免费适配各类辅具14035件。包头市残疾人辅助器具和就业服务中心在“十三五”时期全面运行以来,适配工作日趋专业化和个性化。从“有啥发啥、发啥用啥”到“按需申请、精准评估、按月适配”;从四处询问到主动上门、入户服务、定期回访;从服务贫困残疾人到实现全市户籍残疾人服务全覆盖;从简单品类到近百项辅具产品;从无固定服务场所到设置专门的辅具服务大厅;从2名工作人员到遍布市、区、街镇三级服务网络近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兼)职残疾人工作者……辅具适配工作在全自治区成为标杆。
时光不语,但五年间的努力与残疾人的期待相携而行。未来,还有更多的希望在远方等待。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燕)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