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网
当前位置:首页>财经 >

头条焦点:见证包头的震后之“振”

时间 2022-07-01 06:44:26 来源:包头新闻网  

包头市地震重建纪念碑。

北梁新区北区。 记者 吴杰 摄

1998年7月1日,《包头日报》刊发报道《让居民住的更安全更舒适 通顺街东小区建成花园小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3日上午11∶32,包头市区附近(北纬41°12",东经109°51")发生6.4级地震。震中距包头市区仅10多公里;极震区的哈业胡同乡烈度为8度左右,距包头市区15公里,大部地区震感强烈……”——《包头日报》1996年5月4日1版

“地震发生后,市领导们立即投入紧急防震救灾工作,时刻心系群众安危……”——《包头日报》1996年5月5日1版

“我市人民十分关注并盼望已久的重点建设项目——东河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暨旧城改造工程于6月11日上午开工奠基……”——《包头日报》1996年6月13日1版

……

翻开尘封的老报纸,26年前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子,从字里行间跃然而出,一帧帧、一幕幕,重新浮现。

记录——众志筑成的不倒之城

1996年5月3日,包头发生6.4级地震,造成26人死亡,400余人受伤,近2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40.65亿元。(数据来源于《包头市志(1991—2015)》)

“地震一发生,我立刻蹬着自行车从外面赶回报社,临危受命被派往抗震救灾报道一线。”当时,包头日报摄影部副主任黄立群刚刚入职,还是一名见习记者的她立刻投入应急报道工作。

随后,黄立群和同事们将一篇篇带着“包头温度”“包头速度”“包头力度”的报道第一时间送到市民们眼前,他们和《包头日报》一起,见证并记录了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发生的最大地震灾害以及灾后重建的整个过程。

那次地震属城市直下型地震,房屋建筑、城市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及工矿企业的设施设备、农田水利等众多方面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面对如此一“震”带来的巨大考验,包头如何扛住肩上的重压?

翻看当时的持续报道,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震后,我市先后发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震后灾民住房安置工作的通知》《关于空置商品房安置震后灾民的有关规定》《关于东河区旧城改造建设优惠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重建与房改、安居工程、旧城改造、扶贫济困有机结合。就这样,一场灾难在这座坚韧不拔的城市被转化成了发展的契机。

6月11日,作为重灾区的老城区东河区举行了旧城改造开工典礼,打响了震后重建的第一炮。

如今的通顺街东小区,便是当时震后重建的一个缩影。“我们用了100天的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了10多栋楼,让1000多户居民在入冬前拿到了新楼房的钥匙。”小区物业管理单位包头市华厦物业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韩志当年作为东河区房管局的职工,亲身参与了震后重建,如今回忆起那段日子,他言语中仍是激情荡漾:“记得那年雨水特别大,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就是在那种情况下,大家没白没黑地干,最快的一栋楼只用了84天就建成了,住到现在也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

1996年11月29日《包头日报》刊发的报道《东河区重建家园暨旧城改造首期工程竣工》留下了当年“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气球飞舞”的数千名群众欢庆的场景。

今年71岁的曹宝柱老人那时便在欢庆的人群当中。他们一家三口从30多平方米因地震墙体开裂的危房里回迁到55平方米的崭新楼房,从逼仄破旧的大杂院迈进宽敞整洁的新小区,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从震后到2000年,东河区中心区共拆迁各类房屋13644户、建筑面积61.4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和各类工程开工137万平方米,回迁和重新安置居民12174户,人均住宅面积由6.46平方米提高到11.53平方米;新建改造道路12条,增加道路广场用地16.6公顷、公共绿地11.29公顷。

见证——品质铸就的宜居之城

“为给居民住户提供一个干净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东河区房产局党委决定在通顺小区成立物业管理处……在管好小区的同时,物业管理处还积极参与小区内公共设施、道路、绿化等工程的建设……”1998年7月1日,《包头日报》在改为党报46周年纪念日当天,刊发了题为《让居民住的更安全更舒适 通顺街东小区建成花园小区》的消息。

从当年报纸的记录中可以看到,以震后重建为契机,包头的城市建设有了质的飞跃。

此后,旧城改造工程将一大批生态环境良好、建筑造型优美、高质量的居住建筑群列入规划,先后建成大连新型居住区、锦林花园、丽日花园、警官花园、香港花园、明日星城等占地2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267个,将城市70%的旧住宅小区进行了路面铺装和以绿化为主的景观改造治理。同时,对钢铁大街、民族东路、巴彦塔拉大街等城市主要街道两侧的住宅及公共建筑进行了装修整饰,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景观效果和水平,使全市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旧城改造创奇迹》《东河区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力度 2000年基本结束旧城中心区改造任务》……震后五年里,《包头日报》通过一篇篇报道跟进见证着这个城市蜕变的历程。

2000年11月4日,“包头市地震重建纪念碑”建成揭碑,纪念碑南侧的地震纪念墙上以浮雕手法记录了全市各族人民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

再之后的两年里,包头市先后获得“2001年中国人居奖”、2002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和“2002年联合国人居奖”。为2005年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区)”荣誉增添了底气。

合上已经装订成册的旧报纸,那段时光似乎是过去了,但当年为了采访报道17天没有回家、磨破了脚后跟的日子,黄立群却仍历历在目。因为在这座城市里,时光带走了苦难,却沉淀下了不屈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包头日报》一代代记者的笔尖下传承,亦如这份报纸70年“党龄”的积淀和发展,历久却弥新。

(文/图 记者 郭燕)

标签: 抗震救灾 万平方米

相关阅读RELEVANT

  • 版权及免责声明: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