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出生于内蒙古包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系统学习马头琴、二胡、高胡、板胡、京胡等乐器,旅新胡琴演奏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传承人。新加坡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新加坡驻校乐团华乐艺术指导教师。2019年入选“中国国家艺术基金马头琴人才培养项目”。
□记者 樊佳疑 通讯员 许庆
马头琴声深沉悠扬、低回婉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唤起在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次,王晶在新加坡听一场团体演出,当马头琴声响起时,她不由得热泪盈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来自故乡的声音,从此,王晶便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蒙古族音乐的传播与融合,力求让马头琴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华。
与音乐结缘
王晶出生在包头市昆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小学二年级时,在音乐老师的启蒙下,她开始学习二胡。
王晶的所有童年记忆都与音乐有关。“喜欢音乐是发自内心的,但能做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习是相当不容易的,尤其是那些手指机能的基本功训练是比较枯燥的。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母亲总是鼓励我,不要半途而废。”王晶说。正是来自家人的支持与鼓励,让她在音乐的道路上坚定走下去,执着追求音乐梦想。
2000年,王晶考入天津音乐学院,开始系统深入学习中国民族器乐演奏。除了专业二胡外,还同时学习高胡、板胡、京胡。放假回到包头时,则继续学习马头琴。伴随着理论学习的逐步深入,王晶渐渐意识到,音乐绝不是谱面上标记的音符那么简单。
王晶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将学校图书馆里各省份以及少数民族音乐的音像资料听了一遍,仔细揣摩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对比音乐与当地人们风俗习惯的关系,再将其中的音乐特色运用到实际演奏中。
时间总是青睐努力的人,经过岁月的沉淀,王晶不仅丰富了对音色的分辨能力和审美感受,更重要的是,她的勤奋与努力敲开了一扇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大门。
“2004年我在上大四的时候,学校为我举办了‘王晶胡琴独奏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我用5种胡琴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赢得广泛赞誉,并获得学院一等奖学金。”王晶说。
传播马头琴
大学毕业后,一份新加坡教育部驻校乐团华乐指导老师的岗位吸引了王晶的注意,于是她来到新加坡工作。
在新加坡近15年时间里,王晶教导过当地学生近3000名,这些学生从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到纯熟的演奏技术,进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王晶觉得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快乐且有意义的。同时她也意识到,马头琴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地区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这一乐器。
2017年,王晶与音乐伙伴共同创建“吉马乐团”,并发布《草原的新声》专辑,此专辑先后取得iTunes新加坡世界音乐排行榜第一名、iTunes西班牙世界音乐排行榜第二名的骄人成绩。
以此为起点,他们便开始尝试用马头琴与不同乐器以及不同形式的音乐进行融合。“我们想要展现马头琴特有的草原音乐特色,也想要突破常规,探寻马头琴音乐发展的更大可能性。”王晶说。
努力和探索小有成果,他们的作品《Singapore Medley》被新加坡教育部选为多元文化音乐的代表,在学校师生中被广泛转发,使得更多人第一次认识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听到了这一乐器雄浑悠扬的声音。
2020年,乐团在“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与“俄罗斯在线文化马拉松”呈现由乐团改编的音乐作品《Singapore Medley》,该演出被教育部政府学校多次转发,以7万次转发量向不同国籍的孩子们展现了中国文化、民族音乐的魅力。
王晶表示:“马头琴从蒙古包走向世界,靠的是与时俱进。传承发扬马头琴文化,要紧扣时代脉搏,制作出精良的主旋律作品。这不仅要守护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同时要创造出新时代的民族音乐艺术。我将更加努力,争取将马头琴带到更加广阔的舞台,用音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传统的土壤中开出缤纷的花朵。”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